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镇满族韩屯村:雾凇奇境 仙气飘飘

作者:本报记者 任爽 本报见习记者 张楠《光明日报》( 2024年09月29日 05版)

【走进美丽乡村】

“松花江,江水清,夜来雨过春涛生,浪花叠锦绣縠明。”何止春景,松花江畔的秋景一样如锦缎般绚烂。从吉林省吉林市区出发,沿松花江向北,天空湛蓝,江水澄澈,远处山上或绿或红或橙黄,层层晕染。道路两旁是金黄的稻田和高高密密的玉米地,青砖红瓦间升腾起袅袅炊烟。

一路被风景治愈,直至寻见一块上书“中国雾凇仙境第一村”的巨石,就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——吉林市乌拉街镇满族韩屯村。

乌拉,满语,意为江,乌拉街也就是滨江街。作为一座江边村落,韩屯村的村民古时主要以渔猎为生。吉林省乌拉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曾日红说:“清王朝在乌拉街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,采捕进贡皇室的祭品及贡品。贡品包括人参、东珠、鲟鳇鱼、谷麦蔬果、飞禽走兽等地方特产。1705年,汉军镶蓝旗韩姓占山开屯,韩屯村隶属于打牲乌拉总管衙门。”

除了物产丰饶,松花江还给了韩屯村另一份珍贵的礼物。数九寒冬里,松花江韩屯村流域鲜见结冰。水温和地面温度相差30℃左右,使江面产生大量雾气,久不消散。雾气遇冷后,又以霜的形式凝结在周围的树枝上,形成雾凇奇观。在韩屯村甚至在吉林市,村中央由江水自然形成的江心岛都称得上是观赏雾凇的最佳地点。

韩屯村党支部书记胡彦说:“乡亲们觉得稀松平常,都叫树挂。直到‘大老李’来了,韩屯村变了。”

胡彦口中的“大老李”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柔韧。1996年,李柔韧第一次来到韩屯村,一登上江心岛,就被眼前的雾凇奇景惊呆了。“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吉林市人,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晶莹剔透的雾凇。”1999年,李柔韧在村里买下两间草房,潜心拍摄雾凇,也为其他摄影爱好者提供住宿。

随着一张张照片“飞出”韩屯村,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越来越多,游客也越来越多。李柔韧翻新房屋,盖起了村里的第一家民宿。

2003年6月17日,吉林市地名委员会发布文件,同意将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内位于吉林市北30公里处松花江韩屯江段的江心岛命名为“雾凇岛”。

有了“大名”的江心岛声名远扬。每到冬季,都有大批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涌入韩屯村。摆渡船不够用,村里还修了座通向雾凇岛的小桥。岛上还专门修建了乌拉历史文化展馆,不仅增添了文化气息,也让游客有了休息取暖的好去处。

冬季,若你安下心来,在韩屯村住个几日,就极有可能遇到雾凇如仙子般翩然而至。天蒙蒙亮时,穿过大雾,过桥登岛,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壮美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。此时的雾凇岛好似冰天雪地的童话世界,不远处的九泉山一片洁白,大地、房屋被冰雪覆盖。层层叠叠的树木枝丫更是凝霜挂雪、戴玉披银,各展神姿仙态,美不胜收。松花江面水天一色、雾气袅袅、宛如仙境。透过雾气,鸟瞰整个雾凇岛,仿佛看到一条正在摆尾的鲟鳇鱼畅游于江水中。

如果说凝雾挂松的韩屯村仙气飘飘,那幢幢农家乐则为韩屯村带来了烟火气。眼下,秋分刚过,随意走进一个农家乐,浓郁的东北乡村气息就扑面而来。大花窗帘大花被,成串儿的玉米棒子、红辣椒、紫皮蒜挂在墙上,炕柜儿等家具摆件颇具年代感。

“欢迎来到我们瓜尔佳满族大院!”老板关雪放下手里的活计,热情地迎了上来,“瓜尔佳氏是满族的八大姓氏之一,汉姓为‘关’。我们大院不仅有东北风味儿,更有满族风俗,还是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,经常开展满族剪纸、满族服饰制作等非遗体验和培训活动。”

在关雪开办的民宿里,用满族八大姓氏命名的客房、满族房屋特有的“窗户纸糊在外”、嘎拉哈等民俗元素满满,炕桌上还摆着满族小吃黏豆包、水团子、玻璃叶(音译)饼。

“韩屯村家家户户都能为游客提供正宗的东北美食和满族特色美食,满族火锅就不用说了,就连制作技艺复杂、对食材要求严格的满族八大碗,乡亲们也能做上几碗。”关雪说,进入秋天,家家户户开始布置院子、打扫房间、晒干菜,准备迎接游客到来。

“到了雾凇季,韩屯村86家民宿家家爆满,年接待游客最多时有60万人次,大多是省外游客,还有外国友人,旅游年收入达3000万元,带动了周边村屯和乌拉街镇一同发展,还荣获了‘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’‘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’等不少荣誉。”胡彦说,“最火的时候,游客们排队过桥登岛,排在最前头的到了雾凇岛,最后一个还在民宿门口等着呢!”

曾日红说:“韩屯村的发展推动了满族文化活态传承,让源远流长的松花江乌拉满族民俗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。”